上证深一度 | 卫星互联网建设提速 上市公司掘金产业链机遇

Connor 火必下载 2025-08-12 1 0

近日,国网星座3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成功发射入轨。9天3发,高密度的发射节奏,显示出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正在提速。

上证深一度 | 卫星互联网建设提速 上市公司掘金产业链机遇

上证深一度 | 卫星互联网建设提速 上市公司掘金产业链机遇

近日,国网星座3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成功发射入轨。9天3发,高密度的发射节奏,显示出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正在提速。

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链厚积薄发,商业发射场、商业卫星初步获得可靠性认证。业内认为,对于万颗卫星规模的卫星互联网来说,真正的密集组网还要依靠民商火箭充分进入市场。随着千帆星座发布最新发射招标,多款民商可复用火箭首飞在即,这一节点并不遥远。

在星箭制造、发射和卫星应用的链条上,除了近年来新涌现的商业火箭、卫星公司,还分布着众多航天板块的上市公司。随着组网提速,这些公司的投资价值进一步受到关注。

卫星互联网建设提速

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助力

记者梳理发现,国网星座低轨卫星的发射节奏明显加快。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于2024年12月16日发射,今年以来,02组到07组卫星分别于2月11日、4月29日、6月6日、7月27日、7月30日、8月4日发射。

展开全文

2024年,我国两大卫星互联网星座均启动了组网发射。国网星座预计在2029年前发射约1300颗卫星,并计划在2035年完成大约1.3万颗卫星的发射部署。千帆星座规划了超1.5万颗卫星,目前已发射五批90颗组网卫星。

卫星互联网是未来通信网络基础设施,2020年被纳入“新基建”范畴。通俗地说,组网卫星好比天空中的一个个移动基站,辐射全球,为全球用户提供“无处不在”“永不失联”的互联网接入等通信服务。一个好用的卫星互联网至少要达到数千颗卫星的规模。

东北证券通信行业首席分析师要文强预计,今年国网星座将达到百颗级的规模。他注意到,近期国网星座的发射采用了多型火箭,包括长征十二号、长征八号甲、长征六号改等,这表明后续卫星互联网的发射资源较为充足。

“真正的密集组网会以民商火箭开始承担组网卫星的发射任务为标志。”天银机电董秘方程告诉记者,按照组网规模和周期,“国家队”的运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依靠民商火箭充分进入市场。

前不久,千帆星座的建设与运营商垣信卫星发布招标公告,新增一箭10星载荷标准,意味着运力满足2.8吨的民商火箭也有望参与千帆星座组网建设。“预计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民商火箭将参与到卫星互联网的建设中。”要文强说。

产业链厚积薄发

亟须突破可复用火箭瓶颈

卫星互联网的建设与商业航天密不可分。商业航天的飞速发展正让这一高技术行业走向工业化,大幅降低成本,显著缩短周期。在近日国网星座的卫星发射中,商业发射场和商业卫星均取得了新的突破。

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07组卫星均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发射,实现了5天2发。这是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挑战高密度发射即获成功。截至目前,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已圆满完成4次发射。

07组卫星由银河航天承担研制。这是民营商业航天公司首次批量研制此类卫星,卫星核心单机产品均实现自主研制。这组卫星通过设计创新与垂直一体化整合,卫星的研制采用面向批产的模块化设计,支持多模块并行总装、集成和测试,结合机器人合舱工艺,可实现批量化并行测试。

缺乏可复用火箭导致运力不足仍是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阶段面临的最大瓶颈。据北京航天长征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2024年,在美国158次航天发射中,有134次由SpaceX的猎鹰系列火箭发射,猎鹰9号火箭一级复用次数最高已近30次。今年以来,我国民商火箭公司的朱雀三号、天龙三号、引力二号等多款可重复使用火箭持续推进相应试验,将于年内完成首飞。

部分业内观点对我国可复用火箭的研制和投用抱有乐观态度。要文强说,SpaceX的先行经验让我国火箭企业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而且AI技术的应用为火箭研制提供了强大助力。

“当前可复用火箭的研制并不缺材料、核心零部件等,而是需要工程经验的积累。传统上,验证和优化火箭在不同环境和状态下的性能,需要长时间大量的测试和模拟仿真,但如今用AI工具就可以生成大量模拟仿真数据,运算速度上也有显著提升,可以有效缩短研制时间。”要文强说。

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运载火箭设计一级可重复使用次数不少于20次。今年6月,朱雀三号一级动力系统九机并联地面点火试验成功,“天上怎么飞,地上就怎么试”,为首飞奠定了基础。记者从业内了解到,朱雀三号目前已运抵发射场,预计于三季度末四季度初首飞,有望成为我国首枚投入运营的可复用火箭。

东方空间的引力二号运载火箭设计一级可重复使用次数不少于30次,于年初全面转入工程研制阶段。6月以来,引力二号已陆续完成了风洞试验、“三合一”联合热试车(火箭一级发动机、伺服机构和箭上阀门)、50N姿控发动机高模热试车试验。

上市公司掘金卫星互联网

从星箭制造、商业发射场发射,到卫星数据应用服务是一个完整的商业航天产业链闭环,各环节均有上市公司的参与。要文强表示,卫星平台、卫星载荷等相关零部件很快都将看到量上的增长。不过,商业航天的核心是成本降低,从投资角度来看,具有高技术壁垒、可保持高价值的环节更值得关注。

“卫星互联网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方程说。天银机电旗下的天银星际是国内少数可量产恒星敏感器的民营企业。恒星敏感器是卫星上必不可少的核心零部件,可以看作是卫星的“眼睛”:卫星通过恒星敏感器获取高度、经纬度以及角速度等参数,以确定在太空中的准确位置。

每颗卫星一般要安装1个到3个恒星敏感器。使用激光通信技术的第二代低轨互联网卫星,由于对定位精度要求更高,单颗卫星需安装多达7个恒星敏感器。未来几年,全球将新增数万颗低轨卫星。从更长周期看,低轨卫星将在2年到10年内陆续达到寿命终点,形成持续的更替需求。

依托清华大学空间物理技术以及与天文台的合作,天银星际的恒星敏感器在星图、算法等层面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的技术壁垒。在国际市场上,其产品也具有性价比高、抗干扰能力强、交期稳定等优势。

天银星际已具备年产2000台套恒星敏感器的产能,还将根据卫星互联网发射计划逐步提高产能。“今年的在手订单已较去年大幅提升。”方程说。

方程表示,降成本是卫星产业链的必然趋势,伴随大规模生产,公司的生产成本也将随之下降,恒星敏感器总体仍将维持较高的毛利率水平。

中科星图作为空天信息服务商,近年来不断强化商业航天产业链布局,陆续收购了产业链中游从事卫星测控仿真业务的星图测控、上游从事航天电子制造业务的星图天辰,分别提供航天器在轨测控管理服务、火箭及卫星综合电子产品等。随着商业低轨星座的爆发式增长,太空计算和防碰撞需求迫切,中科星图规划了太空算力星座、太空感知星座。

太空算力星座的探索已率先启动。7月,中科星图与中科曙光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创新攻关,研发高端太空计算芯片和模组,支撑服务“天数天算”,减少卫星数据传输到地面计算导致的延迟。

太空感知星座主要用于监测各类太空目标,为卫星互联网星座等的稳定运行提供服务与保障。中科星图副总裁郝雪涛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缺乏自主、完整、商业化的空间目标编目系统,在卫星、空间碎片等太空目标的探测、跟踪、识别和编目上受限。我国商业航天急需发展自主太空感知和交通服务能力,以支撑未来大规模航天器自主碰撞规避。

此外,中科星图规划的上述两大星座及商业气象星座、商业电磁星座都将与国网星座、千帆星座等通信星座连接,在相关技术标准上保持一致,从而把数据接收、处理、分发的时延压缩到最低,实现“卫星即服务”的快速响应。

评论